环境优美的西安乡村。 (受访单位供图)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道必须答好的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并着重强调“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这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指明了清晰方向。
在此背景下,全国首家以“城乡融合要素”命名的专业交易平台——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应运而生。自成立一年来,该平台在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等方面成果显著,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
破局:全国首创的“西安实践”
城市与乡村,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两个空间地域载体,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和使命。作为全国首个专业平台,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的建立,为推进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提供了“西安实践”。
据了解,该市场的筹建工作历时一年多,其间曾组建专业团队赴全国多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国企运营、单向收费”的特色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市场运作的专业性,又确保了服务“三农”的公益性定位。
为确保市场规范运行,相关部门先后出台10项配套政策,涵盖交易规则、风险防控等多个方面。2023年12月28日,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正式揭牌成立,标志着西安市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坚实一步。
在运营模式的选择上,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政策 + 市场”的独特优势,创新性地采用“国企运营、单向收费”模式。这一模式切实保障了村集体和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市场的稳定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此同时,西安市农业农村局等7个部门在短短4个月内密集出台10项政策文件,成功攻克了城乡要素交易缺乏上位支撑的改革难题,为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发展筑牢了坚实的政策基石。
创新:改革试验“遍地开花”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成立后,首要任务便是搭建完善的服务平台,健全支撑体系。
截至目前,已成功注册10个子(分)公司,市、县(区)两级交易体系全面建成,为各类交易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同时,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积极研发上线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平台、粮油交易系统,并主动与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平台、“三资三化”平台实现数据接驳,确保交易数据能够实时推送,极大地提升了交易的透明度与效率。
在交易品种方面,不断创新突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将原有8类12种交易品种大幅扩充至4大类21项,涵盖闲置农村住房和宅基地使用权交易、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村级货物和服务采购、安置房租赁交易等多个领域。这些丰富多样的交易品种,为城乡资源的盘活与增值开辟了广阔空间。
让沉睡资源“觉醒”。以长安区王曲街道江兆村及曙光村的首笔闲置农村住房和宅基地入市交易为例,2024年3月26日,总面积1256.02平方米的8户闲置农村房和宅基地成功完成交易,由西安国梦御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竞得,用于打造农文旅融合项目。该项目巧妙地将闲置农房改造为包含项目展示、商业运营、艺术展销和公共教育四大功能区块的多功能艺术综合体“艺术客厅”,预计明年秋季正式开放。
目前,该项目已带动周边80名农民就业,新增工资性收入约130万元,让曾经“沉睡”的资源重新焕发生机,切实实现了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7月19日,西安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项目在市场公开挂牌并成功成交。该项目宗地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塘村,总面积5532.09平方米,起拍价795万元。经过43轮激烈竞价,最终以1010万元成交,溢价215万元,溢价率高达27%,出让年限40年。
这一项目的成功交易,不仅标志着西安新一轮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实现“零的突破”,更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实现与国有土地同权同价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有效盘活了农村存量土地资源,极大地激发了农村改革发展活力。
在蓝田县,2024年3月,通过交易平台引入的现代农业项目,“盘活闲置资源”让近200户村民继续有土地流转金收入,让就近群众实现了“土地入股 + 就地就业”的双重收益;在高陵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入市交易,为当地带来首个大型物流园区。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截至目前,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累计完成482宗交易,总成交额达15.03亿元,为村集体增收13.63亿元,带动农民增收9730.9万元,为相关单位创收663.57万元。这些亮眼的数据,充分彰显了市场在激活城乡沉睡资源、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方面的强大效能。
延伸:从“西安实践”到“区域协同”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在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不断延伸业务链条,致力于将自身的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发展胜势,持续拓展市场发展版图。
在省内,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积极与安康汉阴县、杨凌示范区等地开展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提升农村资产资源利用效率的新模式。其中,与安康汉阴县的合作成效尤为突出。2024年9月12日,汉阴县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有限公司正式揭牌运营,这是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业务输出的成功典范。在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的指导与帮助下,汉阴县交易平台迅速完成部署,并成功组织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成交项目7宗,交易额34.85万元,为当地农村资源的盘活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省外,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与天津、沈阳、南京、成都、昆明等国内同类型交易机构建立了互联互通机制,共同探索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技术、市场拓展和建设等业务的合作。通过与各地同类机构的交流合作,不断完善自身服务与运营体系,有效提升市场竞争力。
此外,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还与西安市公物拍卖行有限责任公司、秦农银行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秦农银行向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交易主体提供26类个性化定制金融产品,为交易主体解决资金难题,有力推动了交易业务的开展。
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成立一年来,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丰富交易品种、开展广泛合作,在激活城乡资源要素、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西安实践”。
对于过往历程,西安城乡融合要素交易市场总经理贠涛感慨道:“我们正在见证一场城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深刻变革。一年来的实践证明,通过制度创新和市场化运作,沉睡的农村资源能够焕发新的生机,农民得实惠、村集体增收益、投资者有信心。”
对于未来,贠涛充满信心,“我们将持续完善交易品种和服务体系,让更多农村资源‘活’起来;深化跨区域合作,推动‘西安经验’在更广范围落地生根。同时,强化数字赋能,打造更加智能高效的要素交易平台。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让城乡要素流动更顺畅、资源配置更高效、农民增收更可持续,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