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安康市汉阴县:“国企带镇村”培强集体经济推进共同富裕
来源: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4-17 16:58:36


『编者按』

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安康市汉阴县聚焦县域经济发展难、扶贫资产管护难、村集体经济壮大难等问题,创新推行“国企带镇村”模式,探索发展以政府注资、国企控股、镇村集体等多元主体参股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多赢目标。

『基本情况』

汉阴县地处秦巴山区,辖10镇、141个村、18个社区,总人口31万,脱贫攻坚期间,累计形成扶贫项目资产25.36亿元,发展富硒茶、猕猴桃、蚕桑等10万余亩。

为全力确保扶贫项目资产不流失、管得好、长受益,有效破解村集体经济壮大难题,在民营经济不愿接和村集体实力弱、不会干、无人干、无钱干等困境下,自2021年以来创新推行“国企带镇村”发展模式,探索发展以政府注资、国企控股、镇村集体参与等多元主体参股控股的股份制经济,打造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于一体的综合性经营服务平台,着力带活乡村资源资产、带强县域主导产业,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出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全民共同富裕的新路径,被评为“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建强承载平台   构建紧密型利益共同体』

坚持以国企为平台和纽带,建立县与10个镇、多个村三方紧密型合作关系,助推发展共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一、股份化建实体』

以“1+10+N”合作方式,组建汉阴县乡村振兴集团,全覆盖成立10个镇级子公司,N个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入股子公司,构建县、镇、村三个层级共同参与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集团以资金和经营性资产入股占股51%,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以经营性资产入股占股49%,收益后按股分红。依照《公司法》等法规制定公司章程,设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

『二、多元化育队伍』

坚持党建引领,成立集团党支部,择优选派1名科级领导干部担任党组织负责人,选派6名科级领导和13名事业单位干部担任县镇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管理人员,2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担任党建指导员,招聘50名返乡能人、毕业大学生加入县镇公司,破解国企经营人才匮乏难题,目前,县镇公司共有员工82人。同时,从挂联帮扶该县的央企、省属国企中选派14名干部挂职镇级公司副总经理,帮助国企发展。

『三、差异化促发展』

乡村振兴集团指导镇子公司结合资源禀赋、区位条件等,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主营业务、年度经营计划,定期进行运营研判和调度,推动错位、协同发展、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避免发展同质化。如双乳镇立足千亩荷塘资源,打造“荷香旅游季”乡村游品牌,平梁镇立足千亩茶园,打造“蚕桑宴”餐饮、桑叶茶、桑枝药材加工产业链条。

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

『四、常态化防风险』

完善财务规范、风险防范、资产负债监测预警、国企举债约束等制度,强化运营管理。聘请法律顾问、金融顾问、农技顾问等专业团队,点对点开展出诊式服务,切实管好国有资本布局、规范国有资本运作、提高国有资本回报、维护国有资本安全。

『创新“五带”举措探索共建共享共赢新路』

紧盯乡村“五大振兴”目标,以县乡村振兴集团为“龙头”,精准联结市场、县、镇、村、农户,高效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力促各方优势互补、互助互利、发展共赢。

『一、带活资产』

将乡村642处5.03亿元经营性资产、1956处14.39亿元公益性资产注入或委托国企管理,再以自主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等方式,吸纳市场主体参与经营,促进乡村资产权属明晰化、配置机制市场化、流转利用高效化,切实破解经营性资产融资难、经营难和公益类资产管护难、作用发挥难题,实现资源资产变资本资金、保值增值。

『二、带强产业』

聚焦富硒食品首位产业,按照“国企做两端、合作社做中间”思路,培育以国企为核心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体系。突出富硒粮油、茶叶、果蔬等特色产品价值深挖、包装销售、市场营销等重点,坚持产品收购、标准、包装、销售、品牌“五统一”,着力打造出“汉阴猕猴桃”“盘龙红桃”“汉阳蒸盆”等一批“土特产”新品牌。

高标准建设京东物流陕南产地智能供应链中心,解决全县8.5万亩果蔬保鲜仓储和销售难题。同时,培育出三柳田园综合体、双乳千亩荷塘、凤堰民宿等12个农旅融合示范点和网红打卡地。

『三、带美乡村』

积极承担以工代赈项目,10个镇子公司分别承接和参与农村垃圾清运、环卫保洁、污水处理、厕所改造、绿化美化等100余个建设项目;5个镇子公司参与特色小镇、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规划、招引、建设和运营,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双乳镇荷韵公司以“莲”为媒,打造省内著名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四、带动就业』

集团成立县零工服务中心和县创智人力资源公司,建立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平台11个、镇级“零工驿站”10个,精准对接重点项目建设、产业服务、建筑施工、资产运营等劳动力需求,发布就业岗位信息2.25万个,提供就业岗位2000余个、职业介绍500余人次。联合县职教中心,定期开展食用菌种植、乡土菜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签约20名“土专家”“田秀才”。

『五、带新服务』

大力开发和承接汽车租赁、集镇停车场运营、家政服务、物业服务、养老托幼、医养康养等服务项目20个,提供适应各类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系统化服务项目。

公司组织农民开展技能培训

『健全三项机制“有为政府”助力“市场有效”』

坚持高效聚合国企、部门、镇、村各方力量,强化协同联动,构建纵向协同、横向联动、分工明确、高效运转的发展共同体。

『一、分工负责机制』

乡村振兴集团负责把方向、定战略、强管理、促落实;镇子公司负责谋经营、做实体、抓落实。集团及子公司负责选项目、定标准、跑市场,解决经营、融资难,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发动群众、组织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

『二、市场退出机制』

坚持运用“投行思维”,集团发挥控股股东主导作用和帮带作用,在镇级子公司收益超过500万元,有自我发展能力时,县乡村振兴集团市场化退出,不与镇级公司争利,切实激活经营实体发展动力。

『三、联农带农机制』

建立“国企+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机制,村集体经济以资产入股、承接项目、参与经营获得收入,为全体村民分红奠定基础。农户以土地、房屋、资金入股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代种代管、返包倒租等参与经营,到产业园区和工地务工,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公司为村集体分红

『经验启示』

『一、盘活了“沉睡”资源,促进了资源资产变现金融资金』

“国企带镇村”模式以盘活乡村各类资源资产为抓手,将产业园、闲置宅基地等资产经营性资产交国企运营,盘活资源做强存量,创新发展优化增量,切实打通了乡村资源资产变资本、资金渠道,激活了乡村沉睡资源,实现了乡村资产盘活用好、保值增值。

『二、补齐了产业链短板,促进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企带镇村”模式始终聚焦富硒食品首位产业,以县乡村振兴集团为“龙头”,采取“五统一”方式,推动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着力解决了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层次不齐、销售渠道不畅、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差和品质、品相、品牌较低等突出问题,补齐了富硒食品主导产业链短板,真正让汉阴富硒产品既产得出产得优、又卖得出卖得好,为县域主导产业突破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国企积极上缴税费,增加了县级财政收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发挥了牵引作用,促进了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壮大』

“国企带镇村”模式充分发挥了国有资产“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带动了更多市场主体参与乡村发展和乡村建设,加快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步伐。2023年底全部消除“空壳村”,142个集体经济平均收入22.94万元,同比增长155.84%。

『四、实现了联农带农富农,促进了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一方面,“国企带镇村”模式通过直接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让全体村民享受分红,为促进共同富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该模式紧盯联农带农使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开发式帮扶带动,通过劳务用工、土地流转、资产发包等方式带动群众增收获利,助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23年,乡村振兴集团实现经营性收入5204.84万元,带动全县10个镇89个村分红204.58万元,带动2000余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提供用工岗位2000余个,就业服务覆盖率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