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丨西安市鄠邑区:打造“1+3+6+N”农机装备协同创新平台 探索农机全程机械化新路径
来源: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石永波时间:2025-04-16 15:50:14

编者按

近日,陕西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发布全省第三批49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49个典型案例中,产业振兴有15个;人才振兴有5个;文化振兴有8个;生态振兴有5个;组织振兴有7个;乡村建设有9个;村级案例有28个;镇级案例有8个;县级案例有13个,覆盖了关中、陕南、陕北不同区域。经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授权,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陕西广播电视台)旗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对49个典型案例进行发布推介,供全省各地参考和学习。

为破解农业机械化推广中的机制不顺、平台不强、政策缺失等问题,西安市鄠邑区率先在全省建立“1+3+6+N”秦创原智慧农机装备协同创新平台,创建农机合作社联盟、打造培训实操平台、形成机具搭配模式、建立应急保障体系,推动农业全程机械化,实现了农机服务品牌化、技术现代化、生产集约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力与粮食安全水平,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基本情况』

鄠邑区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农业生产的理想之地。全区粮食播种面积47.05万亩,总产达16.86万吨。近年来,鄠邑区积极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号召,整合全域农机化产业优势,全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先后投资2500余万元,引进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现有亚澳、双永、新舟等农机科研、生产企业单位6家,年生产农机具1.2万余台,率先在全省建立了“1+3+6+N”秦创原智慧农机装备协同创新平台(“1”是在工业园建立秦创原智能农机装备协同创新基地;“3”是引入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这三家智能农机研发团队;“6”是依托鄠邑区本土6家农机生产企业承接智能农机研发产品的加工生产;“N”是鄠邑区200多家装备制造企业也可承接生产加工,同时依托全区2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研发产品进行推广应用)。

“格芙杯”植保无人机春季飞防技能大赛

鄠邑区充分借助全区农机研发平台,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类主体和人才积极性,乘势推动“一带一路”和“双创中心”建设,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立足农业生产发展需求,突出栽植、中耕、植保、施肥、除草、灌溉等环节,积极开展科研攻关,加快农业机械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融合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实向践转化。积极探索农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创建“1311”鄠邑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程机械化鄠邑样板。

『多措并举 推动全程机械化发展』

依托现有农机优势,以创建农机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契机,促进全程机械化高质量发展。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严格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用足用好省、市、区农机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农机装备建设投入力度,建立健全试验示范基地,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能力、经营能力。

鄠邑区五竹街道周店村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

二、推进规模机械化种植

持续健全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体系,指导规范土地流转,通过入股、转包和托管、半托管等经营管理方式,以及“种粮大户+农户、农机专业户+农户、农村作业组织+农户”等形式,大力发展耕地连片机械化耕种,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

三、打造农机复合型人才

通过组织农机管理干部参加市级培训,远赴江苏、宁波、海南等地学习等,进一步开阔农机人员视野、拓展思维,造就一批有技术、懂市场、善管理、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高质、高效发展。

『专业培育 搭建农机人才成长平台』

通过打造农机手培训、实操、规范作业示范三个平台,推动全程机械化技术提升。

一、搭建农机手培训平台

建成区级农业培训中心并将其作为农机手培训基地,配套完善投影仪、电子显示屏、多媒体会议室等基础设施,聘请高校、科研院所、土专家进行授课,创新总结“六大”培训模式,开设“农机云课堂”“田间课堂”等,提供“点单式”教学,精准对接农户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让农户真正学有所获。

二、搭建农机手配套实操平台

建立农机驾驶员无纸化电教室,依托鄠邑区泽润渼陂农机专业合作社,在玉蝉街道联东南村建设20余亩农机手实操作业区。同时,通过举办全市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现场演示会、“格芙杯”植保无人机春季飞防技能大赛、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等活动,以赛促训、以赛提技,以竞技交流的方式全面提升农机手技能操作水平。

鄠邑区农机人才培训及实操演练

三、搭建农机手规范作业平台

在渭丰街道真南村流转土地200余亩,打造规范作业示范区,根据气候、墒情、作物、机械化主推技术等不同要求,适时开展小麦宽幅沟播、玉米“5335”播种技术示范推广实操训练,强化机手作业规范化水平。

『抢抓机遇 推动农机科技成果转化』

积极响应国家农业现代化号召,全力推进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抢抓机遇,推动农机科技成果转化。

一、打造“鄠邑农机”1个品牌

依托现有亚澳、双永、新舟等6家农机科研、生产企业单位,年生产农机具1.2万余台的生产优势,成立农机合作社联盟,探索社企联合、社社联合、社农联合的联盟融合、资源共享模式,形成了以农业公司、泽润渼陂、腾盛、庆叙等经营主体为主的农机合作联盟组织,打造具有鄠邑特色的“鄠邑农机”品牌。联盟下设农机服务组织25个,覆盖农机户近1000户,拥有农业机械3000余台(套),年累计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30万余亩。

二、建立1套农机应急保障体系

按照“建在平时、用在战时”“平战结合”要求,整合农机生产企业、农机合作社、农机维修网点、街道村组党员干部等力量,组建农机应急作业、农机应急保障、农机志愿者应急服务“三支队伍”,全面提升农机化防灾减灾能力。

三、形成1套全程机械化机具搭配组合模式

以推进小麦宽幅沟播、玉米增密播种等机械化生产技术为核心,优化机具配套组合,制定印发技术方案,形成了小麦、玉米生产清晰可行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及各生产环节机具组合模式,建立五竹、渭丰、涝店、甘河等千亩以上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5个,助力粮食稳产增收。风正劲足自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从“创新平台引领”到“高校智库支撑”,从“市场主体参与”到“多元运用拓展”,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鄠邑区主动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以“1+3+6+N”农机装备协同创新平台为引领,在“农机全程机械化”道路上蹚出了一条“农技兴农”的新路子,以创新举措和实干实效,描绘出一幅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和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