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田园间的“虫虫特工队”
来源:陕西农村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4-07-22 12:04:27

大自然总是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有害虫,就有能克制它的天敌。如果把这些害虫的天敌巧妙地加以运用,它们就能成为病虫害防治的“精兵强将”,从而形成生物防治的主力军——天敌昆虫。

“虫虫特工队”的主要成员是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作为生物防治领域的“尖兵”,这支“特工队”战力如何?果园里,素有“吃肉不吃素,跨过果实找虫子”特性的捕食螨向叶螨发起总攻;农田里,赤眼蜂、七星瓢虫一出动,玉米螟、蚜虫等害虫就无处藏身;山林里,数以万计的花绒寄甲如天降“虫兵”,将有害生物松材线虫拒之林外……放眼山林田园,现实版的“虫虫大作战”正在上演,不仅有效防治虫害,也维护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和农业的绿色安全。

放蜂治螟 科学除虫有妙招

7月2日,在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生王村,千亩农田连成一片,一行行玉米苗长势喜人。

“我们这里地肥不缺水,只要没有病虫害,年年都是好收成。”正在地里除草的村民叶永刚是种地的老把式,啥活都拿手,“玉米大喇叭口期最怕的就是玉米螟,这东西抗药性强、难防治,让人头疼得很。”

在生王村,2600多亩农田集中连片,每年夏粮秋粮亩均产量在500公斤以上。眼下,这片农田不仅庄稼长得好,随着气温升高,不少害虫也开始苏醒出动。如果不杀虫,就会影响玉米产量;但若喷施化学农药,又容易破坏土壤环境和农田生态。

西安市高陵区通远街道生王村,一辆无人机在空中投放“蜂球”。放蜂治螟后,这里的玉米长势良好。

这时就轮到寄生蜂大显身手了。去年,玉米临近大喇叭口期,高陵区农技人员按照一亩地两到三个的量,用无人机把一个个装有1.2万头赤眼蜂成虫的“蜂球”投放到生王村的农田里。一夜之间,数不清的赤眼蜂火力全开,玉米螟还没成“气候”,就被天敌以寄生方式从“内部”攻破。

“以前用农药杀虫咋都杀不尽,现在用专吃害虫的天敌对付它们,效果特别好,粮食产量一下子就上去了。”见识了“虫虫特工”的战斗力,叶永刚一点儿都不慌了,“再过十天半个月,还要往地里投‘蜂球’。益虫一进地,害虫就被消灭光了。”

放蜂治螟,轻松夺丰收。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利用天敌防治害虫,原理很简单,就是生物链上的‘一物降一物’。赤眼蜂虽然身长不足1毫米,却有在玉米螟上寄生产卵的本事,可以把这种对玉米威胁最大的害虫直接扼杀在‘摇篮’里。”西安市农技中心植保站站长徐进称,夏天气温高,12天赤眼蜂就能繁殖一代,然后在田间循环往复,从源头消除害虫,对改善农田生态、确保粮食安全起到很好的作用。

作为科学防治、绿色植保的“好帮手”,赤眼蜂是目前应用面积最广、防治效果最好的天敌昆虫之一。“这两年,我们积极推广农田绿色防治技术,根据不同害虫的生长情况、分布数量、分布区域等实时监测信息,细化投放益虫数量,‘以虫治虫’护农田。”徐进说,去年,站上以高陵、临潼、阎良3000多亩农田为示范,投放赤眼蜂成虫3600多万头,防治效果达80%。

以螨治螨 多靶标控保安全

炎炎夏日,延安市宝塔区的山野田间绿意葱茏,瓜果飘香,连片的苹果树郁郁葱葱。

在桥沟街道烟洞沟村昌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500多亩果园里,一场不起眼的“战争”正激烈上演:丽蚜小蜂对战白粉虱,捕食螨出击红蜘蛛,胡瓜纯绥螨捕杀山楂叶螨……多种天敌昆虫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守护着果树生长和“舌尖”安全。

“天气一热,很多有害叶螨就出来了。特别是七八月气温高,叶螨繁殖得快,就算喷杀虫剂也不顶用。”合作社负责人马文昌说,“防治虫害是果园管理最关键的一环。治住了害虫,果子品质自然就上来了。”

务了十多年果园,马文昌早已摸索出一套生态种植法:除草靠人工,施有机肥增强地力,种三叶草提高果园植被……这几年,在当地绿色防控技术带动下,马文昌的果园里“潜伏”了许多“虫虫特工”,为种出绿色生态的好果子又上了一道“保险”。

“一亩果园释放20多袋捕食螨,加上杀虫灯、粘虫板,害虫就被治住了。这两年,苹果品质比以前更好,每年收益都在300万元以上。”自打有了新技术助力,马文昌再没用过杀虫剂。

以螨治螨、以天敌对战害虫——这种“用魔法打败魔法”的妙招不仅让果农大开眼界,而且随着农药使用量大大减少,果园生物多样性越来越丰富,种出的果子也更绿色、更安全。

天敌昆虫防控只是生物防治的一种方式。要把果园的害虫消灭得一干二净,还得在绿色植保各个环节上找突破。这几年,延安各地按照“病虫基数控制、免疫诱抗提高、理化诱控害虫、科学药剂组合、高效器械应用”体系,形成了一个多靶标控、多向发力的绿色防控新模式。

“使用天敌防控要掌握好天敌昆虫的释放时间、数量、方法,每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在延安市植保植检站技术员赵玉玉看来,天敌昆虫防控是一种绿色防控新技术,用好了就能成为绿色果业转型升级的“利器”。

建成苹果绿色防控示范区20个,辐射带动面积62万亩,释放捕食螨20多万袋……如今在延安,一张让害虫无处可逃的“天罗地网”越织越密,苹果的品质也越来越好。

有果农担心大量繁殖和投放害虫天敌会破坏果园生态。赵玉玉说:“每种天敌都有一定的‘饮食偏好’,当害虫被消灭后,天敌的种群数量也会因‘食物短缺’而下降,不会给生态造成威胁。”

以虫防虫 守护山林好生态

时值盛夏,旬邑县马栏国有生态林场风景正美。凉爽的气温、清新的空气、参天的古树,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避暑“打卡”。

然而,在马栏国有生态林场杨家店管护区,杜建文却没有工夫欣赏这眼前的美景。7月4日,他和同事一大早就进山巡林,沿路查看之前在松林里投放的花绒寄甲虫盒。


旬邑县马栏国有生态林场,杜建文在林间查看花绒寄甲虫盒。

天气越来越热,松树的“头号杀手”松材线虫也蠢蠢欲动。作为松材线虫的传播载体,松褐天牛幼虫此时也进入繁殖高峰期。要把松材线虫防住,就得消灭松褐天牛,切断这条唯一的传播途径。为此,旬邑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组建”了一支专门“刺杀”松褐天牛的“虫虫特工队”——花绒寄甲,开启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护林保卫战。

“快看,这个盒子里的虫子已经全部出动了。”在一株粗壮的松树下,杜建文瞅见几只花绒寄甲成虫正爬在树干上“兢兢业业”地捉虫。这一发现让他兴奋不已,“这些虫子的战斗力很强,在它们面前,天牛毫无还手之力。”

说话间,杜建文和同事拿出工具,现场忙活起来。“树干上的天牛有花绒寄甲对付,树体内看不见的病虫害就要靠打孔注药来解决。”密密匝匝的松林间,几个人动作干脆利落,不一会就给眼前的松树挂好了“吊瓶”。

马栏国有生态林场杨家店管护区有13万亩油松林。作为管护站站长,杜建文深知松褐天牛的“杀伤力”。

“可别小看这些天牛,它们引发的松材线虫病是世界检疫性病害,被称为‘不冒烟的森林火灾’。松木一旦感染,只要40天时间,长了几十年的粗壮针叶就会变黄,然后干枯死亡。”午后的林间闷热难耐,杜建文虽然满头大汗,但手底下一刻不停,“更可怕的是,它们一旦从松木里飞出,就会快速繁殖,那危害就更大了。”

为了守护一方山水,这几年,旬邑县采取林内隔株投放的方式,在全县21万亩松林中累计投放花绒寄甲20余万头。同时在重点林区通过树体注药,对松材线虫病进行全方位防治,确保山林生态安全。

陕西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副站长杨攀峰表示,未来,随着天敌昆虫的引进、培育、繁殖、推广等产业链延伸拓展,“虫虫特工”的队伍会越来越壮大,会有更多的生防“尖兵”活跃在山林田园,不断为生态安全和绿色农业做好“加法”。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