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杨凌看示范 | 推技术提单产 玉米“吨粮田”是这样炼成的
来源:杨凌发布编辑:石永波时间:2024-07-18 09:53:42

7月15日,2024年“走出杨凌看示范”媒体采访团走进陕西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玉米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基地,一望无际的玉米长势喜人。

在与一些玉米种粮大户交谈中,记者听到了一些新名词:“吨粮田”。这是对一亩地一年粮食产量的概称——亩产2000斤。与20多年前相比,这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

这里是位于旬邑县太村镇唐家村的玉米单产提升试验示范基地,密植是近几年旬邑县旱作春玉米单产提升的主要手段。太村镇种粮大户唐兴永种粮已经20余年,今年种植的260多亩玉米,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每亩从过去的4000株左右提高到5000株进行种植,他相信在密度增加的基础上,加上精耕细作,亩产量会有大幅提升。“与之前每亩500公斤产量相比,预计今年玉米亩产量应该在900~1000公斤。”望着今年的玉米长势,唐兴永脸上满是笑意地对记者说。


种植大户唐兴永查看玉米长势

为提高单产量,降低群众投入成本,早在2016年,旬邑县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以密品种、缓释肥、覆厚膜、机械化“四大”技术为核心,构建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

“密植考验品种和种植水平,品种不耐密、不抗倒不行,管理上也不行。”旬邑县农村经营管理站推广研究员潘军茂说,在试验示范基地专家团队技术指导下,按照早熟耐密抗倒宜机收品种+合理密植+降解地膜等关键技术流程图“按图种粮”,这才有了最近这几年的好产量。

薛吉全教授(左三)在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和学生们一起察看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下的玉米长势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首席专家薛吉全说,近年来,旬邑玉米试验基地主要针对旱作区玉米种植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建立了玉米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试验示范,为大面积玉米增产提供技术集成方案。

据悉,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团队,该基地以种质扩增创新为切入点,以玉米新品种培育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为重点,构建了玉米种质协同创新体系和新品种推广模式。

薛吉全说,以咸阳旬邑、长武等为核心试验示范区为例,这里相继审定了陕单609、陕单636、陕单650等19个耐密抗逆玉米品种。集成的旱作玉米高产高效技术,促进了陕西玉米生产从高产潜力挖掘、高产高效栽培、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逐步推动,提升了陕西及西北地区玉米区域优势和生产水平,为全国玉米生产树立了示范样板。特别是薛吉全和他的团队总结提出了以“改土、改品种、改生产方式”和绿色防控技术为保障,创建密植高质量群体的“一增三改一防”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为陕西及西北玉米生产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密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示范展示田


旬邑县农村经营管理站推广研究员潘军茂察看玉米机械化种植模式下的玉米长势

据统计,2020~2023年全省累计推广1894.61万亩,密度增加329.69株/亩 ,每亩增产51.70公斤,累计增产10.54亿公斤。不仅如此,以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为重点,集成精量播种、缓控释肥、机械收获等关键技术及装备,构建适宜不同区域和种植规模的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形成了高产高效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

薛吉全表示,从目前建立的示范基地来看,采用“早熟耐密宜机收品种+合理密植+缓控释配方肥与一次性分层机械施肥+化学除草+机械化收获” 为主的夏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模式,亩产可达每亩853~1142.2 公斤,每亩减少劳动力2~3人,成本降低15.0%~21.4%,农户亩增收165~308元。

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俯瞰图

稳面积、提地力、提单产、提效益,如今的旬邑玉米试验示范基地已然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玉米科技创新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平台和扩散基地。

科技到田、模式更新,“玉米亩产吨粮又怎么不会成为我们种粮人以后的常规数据呢?”种粮大户唐兴永说。(记者 黄佳乐 刘雨生 通讯员 耿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