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小麦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进行夏收。
5月31日,在鄠邑区五竹街道赵王镇,5台现代化小麦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麦田里来回穿梭,随着机器的推进,金黄的麦粒被源源不断地收入囊中……
目前,鄠邑区24.29万亩小麦由南向北陆续进入收获旺季,预计产量将达到10.48万吨。截至5月31日,全区已完成小麦收割面积13.1万亩,占总面积的54%。
田间比武过招 确保夏粮颗粒归仓
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在麦浪翻滚的赵王镇田间,鄠邑区通过小麦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提升机手减损操作技能,降低机收损失,全力保障夏粮丰收、颗粒归仓。
“我们会从生产率、收获损失率、要求留茬高度等多方面,对选手们的表现进行细致评估。”小麦机收减损测定组组长董晓芳一边对记者说着,一边一丝不苟地捡拾采样框内的漏籽漏穗。根据选手们作业区内小麦产量,通过对捡拾麦粒进行称重可算出损失率。依据损失率排序确定冠军。
“随着机收减损技术的推广,今年小麦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通过日常加强对农机手的培训和指导以及举办比赛活动,我们不断规范小麦机收作业标准、推广机收减损技术,努力把小麦机收环节的损失率降至最低,让科技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西安市农机监理与推广总站站长王党党说。
据了解,今年“三夏”期间,鄠邑区计划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750台(套),其中联合收割机520台,为夏收保驾护航。
秸秆变“废”为宝 助力夏种提质增效
农机“上岗”,农民“减负”,有机械化助力,种植户在农忙时节收粮、种粮省心又省力。在涝店街道谭贾滩村的麦地里,记者看到,秸秆饲料打包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散落在地里的麦秆被快速“吞”进去,随即又吐出一捆捆秸秆方块。
“以前,秸秆处理难,现在不一样了。机收秸秆不但快,而且能卖钱。”谭贾滩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刘阳说:“以往的打捆机只能打捆小麦秸秆,这台机器不仅能打包小麦秸秆,还能打包玉米秸秆,且有除尘、揉丝、粉碎、捡拾等功能。依托秸秆的品质,我们可以卖给养牛场或食用菌种植场……”
“一亩地可以打上10来捆草墩子,我们村有2700亩地的秸秆,按每亩70元左右的净利润卖给养殖企业,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指着眼前的一摞摞打包好的草墩子,刘阳盘算着今年的“秸秆收益”。
据了解,随着秸秆燃料化、原料化等利用潜力不断被发掘,鄠邑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可达99%以上。鄠邑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将通过‘线上+线下’积极宣传秸秆综合利用政策,帮助群众算好‘经济账’,在增加种植户收入的基础上,减少秸秆废弃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为乡村振兴增添‘绿色引擎’。”
数字赋能管理 科技助力丰产丰收
采访中,记者发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鄠邑区农业农村局,记者通过智慧农机指挥调度平台,可以清楚地看到全区入库收割机的一行行订单任务列表。
“充分发挥调度平台的作用,我们可以对小麦收割机进行调配和实时监控,既能帮助农民找农机,又能帮助农机找农活。”鄠邑区农业机械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说,依托数字化手段,他们已逐步实现全区范围内“农机位置可查、农机状态可知、农机调度可达”,实现方寸之间管护万亩良田。
在确保夏收的同时,鄠邑区积极引导种粮大户采用“自动驾驶+玉米‘5335’密植高产技术”,提高播种精度,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传统人工驾驶相比,新技术可实现增产10%。(记者 闫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