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麦子黄熟时,家住咸阳兴平市马嵬街道羊圈村的村民孟高社这几日心里直发慌:“看天气预报,还有雨,我家的12亩麦子还没收,急得睡不着觉!”
羊圈村今年种植小麦3000亩。近几日,塬坡地带的1500亩小麦进入成熟期。然而,连日阴雨天气导致地湿麦湿,收割机械难以下地作业,农户收麦子成了难题。
6月1日,雨歇天晴,老孟在村民微信群里看到村干部发的紧急通知——“街道办给大家协调的收割机已经开进地里了,各家快来准备收麦。”
上午11时,待太阳将土地晒得硬实起来,羊圈村村头连片的麦地里,16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始作业。
滚滚麦浪中,收割机开足马力收割、脱粒。伴随着阵阵轰鸣声,一排排小麦被收进机腹。不一会儿,沉甸甸的麦粒就堆满了机舱。地头,村干部和村民们正齐心协力忙着卸粮、装粮。
“好不容易有个晴天,一点儿也耽搁不得。今天我们准备加把劲,把村子以南的地尽量都收完。”羊圈村党支部书记魏院库正忙着组织村民把收好的小麦往家中运。
面对抢收抢种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马嵬街道积极对接兴平市农机站和社会各方,为农户协调了60余台收割机,同时提前摸排可供晾晒场地的数量、面积、位置,设置晾晒标识牌,为群众开辟晒粮“绿色通道”。
“对于没有晾晒条件的农户,我们协调辖区的美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烘干设备,24小时进行烘干作业。”马嵬街道办事处主任范昊磊告诉记者。
临近傍晚,老孟家的12亩小麦已经全部收割完毕。“麦子拉回家心里就踏实了,今晚能睡个好觉。”老孟咧嘴笑着说。
兴平市今年共种植小麦32万亩。为全力做好“三夏”抢收,兴平市第一时间启动夏收工作应急预案,动员组织干部深入一线开展夏收,组织800余台收割机,成立5支农机作业应急服务队,帮助农户快割快收快运。
6月1日晚,兴平市连夜组织机械、人力对渭河滩地和塬坡地带成熟小麦进行收割。截至6月2日9时,全市共抢收小麦1.63万亩。
当前,在咸阳市各县区,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收抢晒“大会战”正在进行。
在乾县,全县农机合作社组成10支应急作业服务队,连夜抢收小麦;在礼泉,县委县政府号召干部下沉一线开展抢收抢晒;在三原,抢收服务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开挖临时排水沟,全面调度烘干存储、收割播种设施等农机农资……
“截至6月2日上午9时,咸阳市已收小麦11.95万亩。未来几日,我们将利用晴好天气,继续组织群众做好抢收晾晒,坚决打赢‘龙口夺食’硬仗。”咸阳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鱼剑锋说。
记者 席晨 琚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