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苹果: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
来源:陕西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3-05-16 09:44:16

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村民张杰在果园搬运苹果(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祁小军摄

2022年,洛川苹果总产量达101.9万吨,创历史新高。图为洛川苹果采摘现场(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 邓志宏摄

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内,工人在包装苹果。 本报记者 王姿颐摄

本报记者   陈艳   王姿颐

有人说,世界上有“四个苹果”:希腊神话中的苹果,牛顿的苹果,乔布斯的苹果,还有延安的苹果。

虽然“四个苹果”的说法有待验证,但“十个苹果”却是实打实的:全国每10个苹果中,有一个产自延安。

2022年,陕西苹果产量1301.7万吨,延安苹果产量431.8万吨,约占全省产量的三分之一,居陕西第一。在延安,苹果收入占农民经营性收入的61%,果农成了农民中的高收入群体。

如今,从黄土高原山坳坳“走出”的小苹果,不仅去了“北上广”,还香飘国外、“翱翔”太空。小苹果挑起了乡村振兴的“金扁担”。

一颗卖20元的“金”苹果

默默无闻了几十年的李延军,因一颗苹果卖20元,成了名人。

天南海北的人纷纷来取经,这苹果咋种的?

“给苹果‘敷面膜’。”李延军一语道破。

苹果不套袋,却拥有 “好皮肤”。这个延安市宝塔区庙塬村的果农,2019年开始使用这项技术后,让单果价格从最初的10元,飙升至去年的20元。到了苹果采收季节,客商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根本不够卖!”他说。

在个别地方苹果滞销、更多地区苹果仍论斤卖的当下,李延军的苹果成了名副其实的 “金”苹果。其背后的含金量几何?

李延军使用的“苹果面膜”,由陕西科技大学的科研团队研发,也叫腐植酸型苹果免套袋膜剂。只需轻轻一喷,苹果就会敷上一层“面膜”。这不仅为苹果的生长发育提供营养,还能防虫防晒。

该项技术可使苹果亩产量提高20%至30%、营养价值提高近20%。在首届秦创原高价值专利大赛上,该项技术荣获优胜奖。

除了给苹果“敷面膜”,李延军还研究起种植富硒苹果:给土地施富硒肥,在苹果成熟期喷3次叶面肥。这样种出来的苹果往往果个更大,果形端正,颜值、内涵“双优”。

如今,李延军的果园里,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连片白色自动防雹网为果园穿上“防弹衣”,水肥一体化设施将养分精准输送向每棵果树,豆菜轮茬实现“以地养地”,还有太阳能杀虫灯、水分自动检测器、小型气象站等新式“武器”。

“敷面膜”“富硒”“智慧”,成了李延军种“金”苹果的“三板斧”。2022年,他的6亩富硒苹果收入达30万元。

无独有偶。

在90公里外的延安市宝塔区烟洞沟村,说不准什么叫“亩均论英雄”的马文昌,因亩均4.7万元的收入,成了当地实实在在的“亩均英雄”。在亩均苹果收入2万元至3万元的延安,这个消息被迅速传播开来。

2016年,马文昌承包了72亩地,用先进的乔化树矮化管理技术种苹果。

挂果后,马文昌又开启果树“认养模式”。

“一棵果树的认养价格超过1000元,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果园中,马文昌指着苹果树介绍,黝黑的脸上笑容灿烂。

每天,马文昌都在微信朋友圈晒苹果。谁来参观、谁来考察、谁来学习,一目了然,他因此收获了不少“粉丝”。

到了丰收时节,来果园体验采摘乐趣的人络绎不绝,10元一斤,相比卖给果商3元一斤的价格,马文昌直呼“以前不敢想”。

认养、电商、采摘。点果成“金”路上,马文昌“三箭”齐发。

“金”苹果之所以金贵,不仅是其价格高,还在于它有“金融翅膀”。

不同于小麦、水稻等农产品,苹果价格波动较为剧烈,“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金融翅膀”,就是“保险+期货”的保险产品,将苹果的价格波动风险转移到期货市场。

“以前,除了极端天气,我们最害怕苹果丰产时被压价,现在不怕了。卖不上价,保险公司补差价,我们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马文昌说。

“保险+期货”落地延安至今,5年里,项目达10余个,累计保险保障金额超10亿元,服务果农万余户。

一笔笔账“账量”着乡村振兴大道。2022年,延安市鲜果产值240.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苹果收入近万元。

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人永远记得,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南沟村果园,并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

如今,南沟村不仅大力发展苹果种植,还“卖”起了风景,苹果花开出“新花样”。

芳菲四月,绿水青山焕发出勃勃生机,南沟村日渐热闹起来。

山上3000亩果园画出整齐的曲线,山脚下民宿一字排开,屋前湖水波光粼粼。

“躺在床上就能赏花!”从西安过来的李倩望着窗外景色说,这里的房子得提前订,尤其周末,不好订。

2015年,南沟村开始流转土地,集中种植苹果、樱桃等果树,打造采摘园,在一片果香氤氲中走上了农旅融合之路。

“南沟生态农业示范园开园后,已累计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实现产值3000余万元,今年肯定能再次突破50万人次。”驻村干部张光红说。

说话间,一位广西客商匆匆走进张光红的办公室。去年夏天,这位广西客商在村上搞过灯光秀,现在又来谈旅游合作。

苹果花开的“声音”、人们的欢快笑声,奏响了幸福的“信天游”。

一群沉迷科研的新果农

眼下,果农们不再满足于“跟着专家走”,而是在自家果园里搞起了自主试验。田间刮起了“科技风”。

210国道旁,是洛川县安善村果农李育宏的10亩“试验田”。

这个“试验田”里,全部是不套袋苹果、高钙苹果,有“福布拉斯”“九月奇迹”“秦脆”等品种。

“对于新品种,一般我要先试种一些,观察其抗病害、品质、产量情况之后再决定要不要种。”李育宏说。

谈起他的高钙苹果,李育宏坦言其秘诀是肥料。

“三方复合肥、菌剂……”5年里,他不断调整用肥比例,终于配出了适合高钙苹果的肥料。

然而,高钙肥研制出来后,习惯了眼见为实的农民大多不买账。

怎么办?

2022年开始,李育宏将高钙肥的详细配比编进了一个小册子——《功能苹果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并在洛川“苹果俱乐部”会员中推广。在他的指导下,周边500多亩果园用上了高钙肥。

有了高钙肥,售卖时,“苹果俱乐部”有了更多的议价权:2022年,俱乐部会员李荣辉等人用上了“会员价”化肥,每吨低于市场价200多元。苹果采摘季之前,200多户会员、农资供应商以及来自上海的经销商坐上谈判桌,共同商讨高钙苹果的定价。

在创新的路上,“技术控”李育宏从未停下脚步,他还研究起了“矮化树乔化管理”技术。

“乔化树每亩能栽种40多棵,矮化密植每亩能栽种110多棵。采用矮化密植管理技术,苹果产量可由每亩3000斤攀升至8000斤,而且还适合小型机械作业。” 说起矮化密植管理技术,李育宏如数家珍。

但是,建矮化密植果园,每亩建园成本近2万元,相比乔化树一亩几百元,成本高,很多果农不愿意种。于是,李育宏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进行“矮化树乔化管理”试验。

“这样栽培的好处是,能节省在矮化密植园中搭建水泥架的钱,还省了钢丝的钱。”李育宏说。

眼下,李育宏仍在自己的果园里辛勤探索着。

有人探索“矮化树乔化管理”,也有人尝试“乔化树矮化管理”。

卜晓愚是宝塔区果业局原副局长。退休后,他醉心于研究苹果种植,笑称自己是“半个果农”。没有一亩果园的他,通过推广“乔化树矮化管理”技术,让十几位果农有了当上“百万富翁”的指望。

宝塔区罗家湾村的罗建娃就是其中一位。

2019年,在外务工多年的罗建娃回村发展产业。家里的7亩果园,是他唯一的指望。

“都是种一亩地,为啥人家挣上万元,我挣几千元?”罗建娃一直想不通。

听说卜晓愚来村上搞栽培试验,缺技术的他决定跟紧这个“活财神”。

卜晓愚推广的是“乔化树矮化管理”技术。乔化树要6年至7年才挂果,而矮化树3年就可挂果。许多种植乔化树的农民连着投入5年不见效,就改种其他作物了,影响种植苹果的热情。

“农民的投资必须有回报!”卜晓愚信心十足。

增施有机肥,多留枝、早拉枝、强拉枝,将地布覆盖与坑施肥水充分结合……罗建娃一步步按照卜晓愚的指导来做。他的果树,经过矮化管理,枝条不再过多向四周生长,而是柔顺地伸向地面。

四年过去了,如今,罗建娃的果园中,商品果率达到90%。“苹果个头大,又脆又甜。我家年收入十几万元不成问题,提前3年把钱赚了!”他说。

种的方法变了,“二流果”变成了“金”苹果。

陕西省和延安市农业、果业部门以此栽培方式为基础,总结出了陕西旱地苹果无支架密植节水高效栽培“3332”模式,今年开始在全省推广。

“科技小试验田”里,有人专注于制定标准,有人醉心于更新栽培技术,也有人关注灌溉方式。

洛川县地处渭北旱塬,为果树“解渴”一直是当地果农的“心病”。近年来,滴灌技术的使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困扰。但是,堡子头村的杜民子想到了建蓄水池。

2022年,他投资了20万元,在果园里修建了净水池和蓄水池。这样,夏秋季节的雨水就能收集起来利用。

“相比井水、自来水,雨水的水质有机物含量更高,收集利用雨水还有利于水土保持,好处很多。”杜民子说。

果农的探索,也给当地政府完善节水设施、提高水资源节约利用水平以参考。眼下,延安不少县区推行老果园改造升级,在此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也在研究制定果园蓄水池建设标准,进一步推广蓄水池的应用。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定海神针”。如今,越来越多的 “土专家”破“土”而出,像种子一样,在陕北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条因苹果兴起的产业链

育种的、栽培的,生产农机具、防雹网的,卖苹果、化肥的……在延安,一个苹果,串起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育种上,更多“中国芯”被植入——

洛川苹果试验站内,不同品种的苹果树有序排列。这里是国家级苹果选种场,占地面积160亩。

“我们开展杂交育种,选育出‘秦脆’等苹果新品种,还进行芽变选种,比如‘延长红’是红富士的芽变,该品种正在吴起等北部县区试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研究员、洛川苹果试验站站长安贵阳,正与同事们选择适生优生品种在黄土地“安家” 。

这个苹果“育儿所”里,有国内外700多个优良品种,已育成杂交后代万余个。

销售上,更“聪明”“智慧”——

洛川青怡公司内,红彤彤的苹果经过分选机,不断流到各条生产线上,然后进入包装箱。不远处的屏幕上,苹果大小、光泽、糖度等特征被区分得清清楚楚,犹如“做CT”。

这条4.0数字化苹果分选线,日分选加工量可达200吨。在洛川,这样的智能选果线有36条。出了工厂,苹果被送到新一代快递分拨线上,不再经快递转运中心,实现从田间直达消费者“舌尖”。

配套产业上,防雹网让产业链继续“生长”——

洛川县润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内,防雹网生产车间的机器24小时飞速运转。

“我们每天能生产260亩果园所需的防雹网,每年能满足10万亩果园的防雹网搭建需求。”该公司生产总监贾芙蓉说。

现在,这条不断“生长”的产业链,释放出巨大的“磁石效应”,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人。

陕西王掌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洛川县引进的产、加、销一体化的大型果业龙头企业。“王掌柜”的“掌柜”王超是山东人。他为啥从同样是苹果大省的地方,来陕西做生意?

王超认为,洛川县不仅拥有53万亩优质苹果、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农民,还有国家级洛川苹果销售市场……2019年,“王掌柜”决心落户延安。

“我们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订单式销售。2022年,公司出货量约8.2万吨,全年用工达5800人次。”王超说。

一家龙头企业的到来,能快速整合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企业,带动更多人增收。

李小阳是洛川县老庙镇人,他和妻子都在“王掌柜”工作,家庭务工收入每年超过8万元,再加上家里12亩果园的收入,一家人实现了在苹果产业链上兴业。

在苹果产业链上兴业的何止李小阳一家!

在延安,苹果产业辐射农民80多万人,越来越多的人靠苹果“吃饭”:果业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248家、家庭农场9818家;果袋、有机肥等关联加工企业有141家,国内最先进防雹网厂、西北最先进纸箱厂纷纷落户……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农民告别了“靠天吃饭”。

一枝独放不是春。一颗苹果在陕西的“旅程”不仅是在延安。

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内,国际智能冷链新材料产业链车间里, 一排排移动冷库十分壮观,它们可以储存不同时间摘下来的苹果。

企业负责人介绍,移动冷库放在田间地头就能使用。苹果采摘后可当即入库预冷保鲜,实现果品最“鲜”一公里。该项目也是陕西以智能化、数字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速迈向高端的一个缩影。

如今,延安苹果的“足迹”不仅遍布全国,还“走”出国门。

2022年10月,40吨延安苹果开启了“迪拜之旅”,首次进入中东市场。

苹果经由延安华圣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出口。谈及苹果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姚祖斌表示,这不仅由于其品质好,也因为“延安”在海外消费者心中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像华圣这样的果品出口企业,在延安有20家,苹果出口至30多个国家。

延安苹果的“雄心”不止于此。

5月10日,延安苹果搭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上太空,为宇航员送去北纬37度的香甜。这也是延安苹果第五次“飞”上太空。

种植、采摘、销售、农旅融合、“走”出国门、“翱翔”太空……这个“大有前途”的产业,串起了一条“致富路”,也串起了一条“上星路”。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李学迎: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制度保障不断健全,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特困群体兜底保障不断强化。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品质、强化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依然值得关注。[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