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张为国:深耕20年,只为把汉中绿茶发扬光大
来源:汉中日报编辑:石永波时间:2023-03-24 09:32:22

东裕西乡五里坝茶园。本文图片由张为国提供

5000年前,神农氏在中国的秦岭主峰一侧的首阳山发现了茶,当这种绿色植物遇到秦岭之南大巴山脚下的汉中人后,这片绿叶以无法抗拒的魅力和不可替代的功能,令几乎所有的汉中人喜饮之。姓不分民族,人不论老少,皆喜好一种东西继而形成高度统一的同质化生活习惯,唯有绿茶。在人类的文明史上,进化快,开化早,聪慧的汉中人率先接受绿茶并推而广之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汉中人喜茶,西乡人则上升到“溺爱”。繁衍生长在汉水盆地的西乡人,临山面水,四季温润如玉,牧马河清澈甘甜,土地肥美宜生万物。居于此的西乡人生性好食肉,顿顿晌午饭必有熬肉,一壶自酿的包谷酒,直喝得二马二马的,今日才算没白活。西乡有句老话:晌午饭“没吃肉”,下午饭“没肉吃”。逢食必有肉已上升到当地人的精神层面。

肉和茶碰撞后在西乡溅起的岂止是火花,瞬间,燃起了熊熊烈焰。

西乡人不论贫富,舍得吃,想得开,活得明白,懂得生存是第一要素,活好了才可能绽放想象力。悟道之深,思想观念之新受益于西乡人的祖先。

距西乡县城不足20里的李家山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文化的共祖。公元前5020年,伏羲后人一支——巴人定居李家山,先祖们在这里烧陶狩猎,养禽种禾,餐餐有肉啖。史前文化的饮食基因最先融入西乡人的血脉,可见西乡人“一日不可无肉”是祖传的。

东裕西乡枣园湖生态茶园。

常食荤腥,茶是最好的解腻、助消化的饮品。西乡人吃了肉,必先用大号瓷缸泡酽茶,茶叶首选最出名的五里坝大叶子炒青茶。其茶汤色嫩绿明亮,味略苦涩,久饮方能品出高香,稀溜稀溜连饮几大瓷缸后,浑身冒汗,眸明面赤,精神亢奋,走路脚下呼呼生风。

西乡人对茶的依赖可谓代代相传。早先,五里坝的茶是西乡人眼中的奢侈品,钱多钱少买不到。大多数西乡人则用茶种的外壳,俗称“茶果果”熬制茶水,那个年代里,西乡城乡待客上一碗红艳艳的茶水,一般都是茶果熬制而成。茶,已经成为西乡人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

上世纪70年代,西乡县的智者不甘于千年来西乡绿茶有名无实的现状,深知鸡琢狗刨式杀青,饭锅里烘焙的粗放加工,茶的品质差,也上不了量,更出不了精品。于是,发动全县工农商学兵齐上阵,东到高川、五里坝、茶镇,南到堰口、罗镇、司上,西接枣园、沙河、私渡,在境内广开茶园。那些难忘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每个周末,县城的机关单位、学生数千人到城西的枣园、罗镇茶山送肥,一担尿、一挑农家肥,送到10公里外的枣园梁上,太阳都下坡了。

经过一代人的前赴后继,今天的西乡,已拥有60余万亩优质茶园,年产值20亿元。被茶园装点得绿水青山,成为当地的金山银山。

西乡茶叶发展浪潮中,有一位弄潮儿——陕西东裕茶业董事长张为国。张为国长得面如傅粉,戴一副秀郎眼镜,浑身上下透出一股浓浓的书卷味。

东裕现代茶产业园区。

张为国喜茶、懂茶,他说我们陕西的三个老乡,对世界茶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一是发现茶叶的神农氏,二是居住在汉水流域的古代巴国人,巴人部落最先开始了茶树的栽培,第三个则是张骞,这个与西乡毗邻的城固人,带着绿茶前往西域,踩出了一条丝绸之路,亦叫茶叶之路。张为国深谙茶叶的前生后世,提出惊人之语:将来西乡乃至汉中征服世人的重器,唯有绿茶。而绿茶的神奇功能,至今还未被世人完全认识。

张为国在投身茶事之前做足了准备。先砸了国企娇子电力行业正式职工的铁饭碗,随即到一家全国民营企业,从做市场一步步干到副总裁的位子,如何应对各种艰难险阻他都事先想到了。

20年前的一天,张为国注册了“东”和“东裕”两个茶业品牌,寓意紫气东来,裕后光前。“光前”出自明代朱鼎的名篇《玉镜台记》,意为造福后人,为前辈争光。

他来到距县城还有90公里,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五里坝。五里坝茶山位于北纬33度,东经108度,这里平均海拔1067—1360米,坝子四周高山环绕,山的走势多面阳而立,且常年云雾缭绕,森林覆盖,植被茂密。老百姓常说是:头戴帽(森林)、蛇缠腰(茶树)、脚种稻(水田);由于森林覆盖,落叶腐烂后便形成天然肥料,虫子皆死于冬天的积雪。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具备优质茶生长的天然环境,史载西周时,五里坝的茶是给周天子的贡品。

此行,张为国与当地政府谈妥了购买一千多亩茶园的诸项事宜,他十分清楚,拿下了五里坝的茶山,等于占领了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制高点。他感谢上苍赐予了一块实现理想的风水宝地,下定决心要当一回当代的“饲虎王子”,以舍身饲虎的精神舍身侍茶,在这块最好的土地上培育出中国最好的绿茶。

东裕绿茶炒制。

再次到五里坝,张为国换上山里人的袄袄,和山民一样背着百多斤重的油渣上山,给茶园施底肥。在野草丛生、荆棘蔓延的山梁上踩出一条路。在那段有机茶改造的日子里,张为国吃住在山上,喝泉水,吃萝卜,吃苞谷蒸饭,累了就躺在茶园边,晒着太阳眯一会儿,跟五里坝人别无二致。从此,张为国常常自诩为“茶农”,并引以为傲。

灿烂的思想之花,必然结出丰硕的经济之果。2003年4月,张为国的五里坝茶山产出的高山云雾茶,如超尘脱凡的仙女而至,又如山间的新笋,翠绿挺秀。仙毫优雅,口味鲜香回甘,热闻香高,冷闻持久,水中有香,香中有水。

五里坝高山云雾茶再度独领风骚,一切均在张为国意料之中。在喝彩声中,他心如止水。他知道,一切都才刚刚开始。

在成功的喜悦中,他避开喧嚣的人群,只身来到五里坝。夜色快要降临,山间静谧无声。面对如织的茶山,满眼的翠绿和扑鼻的芬芳,张为国长揖不起,他向茶山,向他心中的圣地倾诉。此时此刻,他需要一种不须声张的潜心来增强信心,启迪智慧。茶山不语,溪水无声,静悄悄听不到一点声音。或许什么都没告诉你,就是相信你!求人不如求自己,“心还在,梦就在,只不过从头再来……”远处仿佛有歌声传来。

幽幽茶山,再一次催生了张为国的灵感。他发誓,再不干富强粉蒸窝窝头的事了,即使下地狱也要把五里坝高山云雾茶非凡的本真和高贵的品质完全展示出来,让全世界来品尝领略中国最好绿茶的高香清韵。

东裕汉中仙毫。

茶山之夜,张为国大彻大悟。这一夜,收获了足够的信心;这一夜,东裕汉中仙毫在他火热的胸膛内涅槃重生。为了这只凤凰,张为国拼了!

接下来的几年间,在距县城10公里的美丽的枣园湖畔,他规划了集茶叶科研开发加工、植物提取精华为一体的现代茶产业园区,建成了迄今省内茶业科技含量居领先水平的高端实验室和4条由电脑全程控制的绿茶清洁化生产线,实现了从种植加工到提取的产业链式开发。过去弃之不用的夏秋茶,被用于提取茶多酚,提高二次利用率。

此时的张为国,头上顶着陕西省人大代表、省茶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的光圈,全世界高端茶的研发信息尽掌握中,他和他的专家团队,借助高科技,把这一口清香究竟来自何处作为一个科研命题攻关。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实验证明:高山云雾、土壤、气候是茶香的本源,五里坝的生态得天独厚,但传统的制茶工艺,难以做到味道极致。试验中发现,茶的口感来自茶叶中氨基酸和茶多酚的配比,从这一重要发现入手。他把茶叶的传统种植施肥技术与现代化的种植技术相结合,根据茶树需要配比合理施肥相结合;他把传统的滚筒杀青与蒸汽杀青、滚筒杀青与微波杀青巧妙结合应用,把现代的高温烘焙提香和传统的碳焙技术相结合,硬是把东裕汉中仙毫的独特高香和清韵彻底释放出来。为了找到这一口奇妙的清香,张为国青发变白,用了人生最美好的16年。

这些先天的基因与后天的种植、加工技术,以及对茶叶品饮者爱心的巧妙结合,张为国终于修成正果。在此后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东裕汉中仙毫连续三届获得特别金奖,东裕公司先后通过杭州中农、欧盟、美国有机认证,特别是2013年在第三十一届巴拿马国际贸易博览会上,东牌汉中仙毫一举夺得金奖,让汉中仙毫茶惊艳了世界。这一切,都是对他努力付出的褒奖和酬劳。

张为国在上海举行第十一届“金芽奖•陆羽奖”盛典暨东裕之夜上分享东裕发展历程。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循着这缕清香来到西乡,喝茶讲究的西乡人引荐他到东裕,品尝了东裕的汉中仙毫,博学的老人说:“唐朝时,西乡镇巴这一带叫山南道、出贡茶,茶圣陆羽称为山南茶,这里当时是最繁华的茶马驿站,东裕汉中仙毫称其为中国名茶,是有根可循的。”老人欣然挥毫写下:“茶香乎?花香乎?二者兼有;益民也!富民也!功德无穷!赠东裕名茶。”

清明前,一夜春雨,张为国选择3月21日春分这天为新茶开采日。天刚放亮,西乡的嗜茶者赶往东裕茶园。枣园湖畔音乐骤起,茶山充盈着喜庆的气氛。枣园村的村民早早杀了肥猪,祭天、祭地、祭茶山,也正好招待嗜肉喜茶的西乡人,他明白祖先巴人最早栽培了茶树,巴人的后裔理应尝到第一口清冽的高香。

西乡县是国家命名的“中国最美茶乡”,张为国是有福之人,在这块福地上,他找到了中国最好的绿茶,找到了他的人生价值,是西乡成全了他,成全了他苦心追寻的那一口醉人的清香。

新视点

专题推荐

专家有观点

  • 李学迎: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品质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农村养老服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制度保障不断健全,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服务网络日益完善,特困群体兜底保障不断强化。但如何进一步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品质、强化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依然值得关注。[详细]

学政策

买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