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点帮农”数字农业平台助力宁夏时丰公司勇攀玉米丰产“高峰”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编辑:白华武时间:2024-07-15 14:33:48

海宁喜欢挑战,曾登顶世界第八高峰:海拔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是国家一级登山运动员。

眼下,海宁又在翻越一座“高山”——同心县韦州镇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是宁夏的“旱极”。在这里,他投资数千万元,流转种植数万亩玉米,其生长关键期就在这个“烈日炎炎似火烧”的夏日中,需要及时灌溉助长,干热天气又进一步加剧了旱情。

同心县年均降水量259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325毫米,灌溉严重依赖限额的黄河水。韦州镇位于同心县北部,地势平坦,却也囿于水困。去年,韦州镇实现高效节水灌溉的全域覆盖,使得节水丰产具备了极大的可操作性,并吸引不少企业和大户来发展规模种植。其中,就有海宁,他流转种植3.1万亩玉米,占韦州镇耕地总面积的四成。

今年6至7月,又到了韦州镇“水情”最为吃紧的时候,海宁和他的专家团队种出了长势最好的青贮玉米,预测产量将超过往年同期,尽显高效节水灌溉的技术优势。

首登失利

36岁的海宁,中等身高,体形瘦削,和记者想象中登山者的壮硕个头反差很大,倒像名腼腆的小镇青年。

人不可貌相。登山者的魄力和坚持,在海宁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他的生命历程比常人跌宕起伏得多——

海宁出生于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的普通农家,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加入一家知名跨国公司,担任中国西北区域经理。

这样的“开挂”人生,并没有让海宁满足,他一直努力突破自我,登山让他找到挑战生命禁区的乐趣:从初登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到海拔6178米的玉珠峰,再到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最后到海拔8163米的马纳斯鲁峰,他不断攀爬出生命的“新高度”。

登山者海宁。

去年,韦州镇副镇长杨峻屹致电海宁,邀请他“转战”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一个他并不熟悉的领域。对方告诉海宁,韦州镇固然干旱,但这里引来黄河水,更消除了8.67万亩农田的实体田埂,代之以虚拟的电子田埂,田地里铺设了智能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在宁夏中部率先实现了全域电子田埂及高效节水灌溉,这些都为实施规模种植提供了便利条件。

这些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和建设农业强国目标的提出,让我国农业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杨峻屹副镇长的电话,让乐于挑战人生未知的海宁动了心,他决定开始攀登生命中的另一座“高峰”:通电话后不到一周时间,海宁成立了宁夏时丰农业种植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000万元,将韦州镇一座废弃农机厂改造为企业基地,在这片干旱少雨的地方搞起现代农业……

刚开始,韦州镇的老农们也认定海宁团队要栽跟头:“一帮城里人来农村种地,这不是瞎折腾吗?”韦州庄户人的成见并非没有来由:来韦州镇搞规模种植的企业和大户不少,不乏歉收赔钱,并撂下流转土地一走了之的,其中不少是投身农业多年的内行,何况海宁这个生瓜蛋子?

果然不出人们所料,海宁头年种植玉米就赔了400多万元,由农时耽搁、灌溉管理失当等多个因素所致。首次攀登农业“高峰”,海宁失利。

“把土地委托给农民种,自己当‘甩手掌柜’,只在后方遥控指挥——这条路走不通!”海宁痛定思痛,决定改变。

来年再登

搞好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通过复盘第一年的失败,海宁认为,政策不缺,投入不少,唯独科技是致命短板。于是,他找到从事数字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硕士研究生同学张婷咨询,并与其旗下公司签订深度战略合作协议,委托“点点帮农”产销一体化数字农业平台负责全程技术托管。

做足准备后,海宁毅然向所在跨国公司递交辞呈。公司为挽留干得风生水起的海宁,承诺将他调到发展条件更为优渥的国外工作,但被婉言谢绝。

就这样,海宁与昔日体面多金的白领生涯彻底告别,抛家舍业来到韦州镇,今年元旦过后就在这里扎下根,全身心投入现代农业生产与管理中。

这一次,时丰公司还接手了去年种植失利者撂下的土地,将玉米种植“版图”从1.2万亩扩张到3.1万亩,遍布韦一村、韦二村、河湾村和旧庄村,跻身韦州镇上最大的种植企业后,在管理和科技上放起了“大招”。

在韦州镇,海宁团队种出了郁郁葱葱的玉米。

通过“点点帮农”数字农业平台的数据分析和精准匹配,时丰公司组建了一支由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玉米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全程指导开展科学种田,从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八个方面综合施策,力行经营集约化、水肥一体化、全程机械化、管理智能化,打造宁夏扬黄灌区玉米高产示范田。

海宁也把从跨国公司学到的精细化管理经验“嫁接”过来,将3.1万亩大田层层分解,从5000亩、1000亩、200亩……直到最小的作业单元10亩,由地块经理、田管员、小工等依次分包,“把责任细化到每条滴灌带上”,实现统分结合。

“把我从学校和职场积攒的商业知识和经验,和科研院所专家带来的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海宁表示,他要通过农商学科交叉的方式,为韦州镇蹚出一条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的新路子来,带动当地传统农业转型。

和乡亲们种的等行距庄稼不同,时丰公司以宽窄行栽植玉米,不仅每亩地能够多栽植2000株玉米,通风、采光也更充足,还能实现水肥平衡。

更让乡亲们咋舌的还在后面:48小时滴水保苗,22天蹲苗促根,多光谱无人机巡田,生物技术除草,夜间植保飞防……在韦州镇的广袤农田上,时丰公司实现了智能农机、现代农艺、新型农技、生态农资“四农”融合,效率和成本远胜小农作业。

7月上旬,记者走进韦州镇韦二村的地头上,这里的玉米长到了2米多高,根部直径达2.5厘米,并长出了“抓紧”大地的气生根,一片郁郁葱葱,各项生长指标都要好于别家玉米。

“照这个长势,时丰公司秋收时将破丰产纪录,平均亩产能过4吨。”高级农艺师杜德寿很有把握地说。记者采访得知,在韦州镇的玉米种植史上,亩产最高纪录是3.5吨。

登山多艰

作为一名登山者,海宁遭遇过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甚至生命危险。

在去年9月攀登马纳斯鲁峰时,海宁和队友们面对左右两条山路的抉择,最后选择了右边山路。事后,左路发生小型雪崩,令一众攀登者后怕不已。登山途中,海宁一度失温致幻,不由自主朝悬崖边走去……被有经验的尼泊尔向导发现后,紧紧抱住这位年轻的中国登山者。

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欲裂,因身体应急导致几天无法入眠……登山途中,海宁身心备受煎熬,也使他不断突破自我,平添了更多“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勇气和力量,助力他不断登上生命中的新“高峰”。

“和登山一样,农业也有很多不可控因素,远不如从事工商业那样有把握。”海宁“跨界”来韦州镇发展现代农业,人生地不熟,机遇与挑战并存。

因为是连片规模经营,海宁在韦州镇流转了不少生地、盐碱地。坡地田中埋有不少石头,有的个头竟大如西瓜,打坏了正在作业的意大利进口播种机。今年4月上旬,海宁从西安调来40台大型先进农机,可是在韦州镇找不到能驾驶的农机手,加上石头“作祟”,只能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利器”无功而返,以当地小型农机将就。光清理这些“顽石”,海宁就花了10万元的人工费。

海宁还开展大规模平田整地,把生土翻到地下,采用生物技术改良土壤。每天,海宁都要驾驶越野车巡田,有一次不慎连人带车翻到几米深的沟里,幸亏人无大恙。后来,巡田车都报废更新了,巡田人始终如一还是海宁。

困难多多,但最让海宁头疼的还是干旱。眼下,正是海宁翻越“火焰山”的至艰时刻,天气干热到了极点。

真正待在韦州镇,海宁算是见识了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厉害:今年6月底,韦州镇碰上两次雨情,天空阴云密布,下马关、惠安堡等临近乡镇也都下了个把小时的雨,这里愣是得不到雨水“垂青”。7月6日,总算有雨水光顾韦州镇,但也只是毛毛雨,“雨过地皮湿”,只能缓解一天的旱情。

“眼下,正是玉米拔节生长的‘青春期’,雨水却跟不上了。缺水1天,就要减产3%。”海宁急得生了一嘴的水泡儿。他把这种节骨眼儿上的缺水称为“卡脖子旱”。

据“点点帮农”数字农业平台负责人黄小星介绍,韦州镇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每亩土地年供水210立方米——按照技术团队构建的玉米用水管理模型和轮灌方案,这个水量足够时丰公司种植青贮玉米所需。然而,企业“量身定制”的高效精准滴灌模式和其他种植户的传统灌溉方式相互“打架”:前者12小时即可完成一个轮灌组;后者沿袭漫灌思维,至少24小时才能完成一个轮灌组操作,水量浪费严重。这就导致了同一个蓄水池里的水,大部分被“支援”到别的地块,时丰公司手握“数字新农具”,却无法实现分区、分类、分时精准轮灌。

这些天来,黄小星等技术专家每周都从西安赶到韦州镇,和海宁共商抗旱办法,比如植入土壤抗旱因子、缩减精准滴灌宽幅、提高根系抗干旱胁迫能力……但这些招数只能缓解旱情,却无法治本。

“技术和观念再先进,有时也抵不过传统的强大阻力。”海宁感慨至深,却也宽容异常,“每个人都没有错,只是彼此认知上有差异。我愿意把时丰的先进技术方案无偿分享出去,如果能推广开来,有助于破解韦州镇乃至整个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卡脖子旱’。”

纵然问题不断,时丰公司还是种出让人刮目相看的庄稼。“往年到7月份,玉米叶子就发黄打蔫儿。现在好了,叶子舒展不说,还绿油油的。目前,你们种出了韦州镇最好的庄稼。”韦州镇党委书记虎新说。

勇者不孤 

翻越这座“火焰山”,海宁并不是“孤勇者”。

在韦州镇发展现代农业,时丰公司“豪掷”5000多万元,近3000万元为土地流转费、用工费,让当地村集体和老百姓得到实在利益,也使得自己多了不少追随者。

马牧飒是韦州镇韦二村村民,是时丰公司聘请的一名地块经理,包抓10800亩土地,月工资6000元,不比打工收入少,还更稳当。工作关系,他亲眼见证并参与成就了“差地种出好庄稼”的奇迹,于是便把自家十几亩青贮玉米交由时丰公司技术托管,自己也学到不少技术。马牧飒付出的这份沉甸甸信任,换来的是一片茁壮的玉米,作物个头要比同村居民马贵霞家的高出很多,尽管对方还是一周一浇水,庄稼补水更多。

韦州镇旧庄村流转14927亩农田给时丰公司,每亩给予农户千元上下流转费。“现代农业技术太先进了,把我这个种田‘老把式’给彻底征服了!”旧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文说,时丰公司刚来时还做了虫口调查,飞防队里的无人机成群结队消杀害虫,栽玉米讲究株距……一系列新技术的应用,让玉米的水肥利用效率提高了不少,气生根比别人家早长出了10天,还做到了低虫害、低农残。

“时丰公司不单是来韦州镇种地,还要培养出一批‘田间能手’来。”海宁说,企业固定用工30人,用工高峰期时临时雇工两三百人,让这些农工接触现代农业技术,进行观念革命。

除了栽培区,时丰公司还在韦州镇发展玉米制种基地、新品种展示区,进行玉米、大豆套种,打造出4大功能板块,近来还要将大数据后台操作系统从西安搬迁过来,建立无人机场,安装Ai视频监控系统……不断提升现代农业核心竞争力,让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作物丰产更有保障。

海宁种出了比他个头还高的玉米。

听说干旱带上种出了好玉米,中储粮等知名企业高管纷纷来韦州镇考察,一眼就被这里秆粗叶绿的庄稼所吸引,纷纷要与时丰公司合作,要求定点收购。“价格都好说,但要打上青贮玉米的地理标识,要让业界更多人知道韦州这个地方。”商场沉浮多年的海宁颇有远见,玉米尚未上市,品牌已然先行。

让海宁暖心的是,在时下这个用水的至艰时刻,韦州镇政府筹措资金近20万元,购买两台水泵,无偿支援给时丰公司,让企业员工更添战胜“旱魔”的信心。

“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能够实现青贮玉米的丰收,才是真正的胜利。”已是古稀之年的杜德寿以此勉励时丰公司员工,去努力创造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玉米高产纪录。

勇者不孤。攀登途中,有越来越多人加入海宁领衔的这支“登山队”,大家正携手向“峰顶”冲刺着……(杜晓星/文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